绿色基础设施概念、蓝绿网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

气候变化对全球城市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需采用综合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应优先考虑开放空间与水体的保护和利用、低碳交通体系的构建,以及资源与能源的高效使用。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开放空间导向的发展策略,旨在将景观和城市开放空间整合为一个多功能的网络系统,从而提升城市适应能力与生态韧性。

蓝绿网络建设

多功能的蓝绿网络化开放空间与景观概念,为制定长期发展目标、拓展融资渠道以及增强居民参与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可持续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以开放空间和景观为载体,展现出多功能的特性。这些空间不仅便于公共使用,还能实现雨水的储存与调节,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繁荣。规划目标在于将这些功能性需求与美学设计有机结合,打造兼具实用价值与独特氛围的场所,为城市注入生态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环布拉格绿色高速公路

为了缓解布拉格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宜居性,备受关注的城市高速公路环线(Městský okruh)将在未来几年内竣工。为确保工程对城市和景观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支持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个多学科团队提出了一项综合概念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将绿色连接纳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打造具有多功能性的空间。这一绿色连接将集生态和休闲功能于一体,包括构建快速自行车道网络以提升未来城市的流动性,同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选用抗旱植物增强景观韧性,并设立雨水收集与调节区域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该项目由布拉格规划与发展研究所(IPR Prague)主导实施,致力于为城市创造可持续、适应性强的未来环境。

番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在广州番禺区,高密度城市化进程已显著改变了传统的珠江三角洲景观。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受托将绿色基础设施概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将番禺打造成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该概念覆盖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区域,整合了森林、公园、农业区、河道、湿地和道路等多种要素。蓝绿走廊作为整体规划的结构框架,不仅承担着自然生态功能,还兼顾交通功能。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开放空间的减少催生了多功能用途的需求。为确保这一概念的可持续性,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原则与指导方针,明确了蓝绿网络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与目标。同时,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和实施路线图,以评估和监测规划目标的实现。这一系统性方法为番禺实现生态与城市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为实现城市与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可持续提升,我们积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充分利用水、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的生态特性。这些方案在自然系统遭受破坏的区域(例如旧工业区)尤为关键,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替代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方式。典型措施包括采用自然系统管理雨水排放和储存,利用植被区域的高蒸发效应降低局部温度;树木和垂直绿化不仅能提供遮荫,还通过深根植物增强地表稳定性,同时有效改善空气和水的质量。这些基于自然的系统维护,成本较低,能提供长期的经济效益。由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需要系统性的规划方法,我们将从项目概念阶段到详细施工阶段全程参与,确保方案在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上取得平衡,并为受影响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振兴河流与水道

河道是城市蓝绿系统的核心要素,具有生态、气候调节和社会功能。它们不仅构成了重要的生态走廊,有助于改善城市微气候,还为居民提供了宝贵的休闲空间。同时,河道可以作为步行和骑行的替代路径,连接城市绿地与乡村区域,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河道时,应以系统性视角审视整个水道网络,并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工程生物施工方法因其成本效益高、结构耐用、自稳能力强且适应多变水位的特性,成为河道治理的优选技术。水体的振兴涉及恢复接近自然状态的河岸线、创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以及采用自然施工技术优化水流管理和蓄水能力。这种综合性方法不仅提升了水道的生态功能,还增强了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多维价值,为实现可持续城市蓝绿系统奠定了基础。

“海绵城市”与水敏性城市设计

雨水的自然利用在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经历长期高温和干旱的地区。与此同时,在降水量较大的潮湿地区,雨水管理对于防洪和减少灾害风险至关重要。以“海绵城市”为核心的雨水管理概念,通过将自然水循环(降水、渗透、蒸发)融入城市设计,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储存水资源。